责编:陈凯欣
2025-04-12
近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指导意见,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目标和任务。这一举措标志着"无烟囱能源革命"正在从规划走向实际应用。
根据指导意见,到2027年,我国将建立起成熟的虚拟电厂建设运行管理体系,并形成完善的市场参与机制,预计实现2000万千瓦以上的调节能力。至2030年,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,商业模式持续创新,调节能力提升至5000万千瓦以上。
作为一种创新的能源管理方式,虚拟电厂并非实体电站,而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分散在用户端的可调节资源聚合起来,形成一个可控的整体。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的专家介绍,这种模式能有效平衡电力供需关系,避免资源浪费。
以深圳为例,自2023年以来,当地已成功实施102次精准响应,累计调节电量超过560万千瓦时,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1.5亿元。系统最大调节能力达到85万千瓦,相当于约28万户居民的用电负荷。
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培育具有特色的虚拟电厂主体,并鼓励各类企业参与投资和技术创新。同时,在市场机制建设、安全运行标准等方面都将进行全面优化。政策还为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设定了准入条件,确保其规范有序发展。
专家指出,虚拟电厂的发展将重构传统的能源产销模式。未来,随着政策体系的完善和技术进步,电力系统有望形成"用户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"的新局面,普通用户也将有机会通过虚拟电厂平台,将其分布式电源产生的富余电量出售给市场。
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,还能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,为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。同时,它也为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,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