责编:陈凯欣
2025-05-10
近日,中国消费者协会对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消费投诉情况进行汇总分析。
统计数据显示,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共处理消费者投诉461767件,较去年同期增长33.33%。其中,已解决的投诉有261218件,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总计23723万元。同时,在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的案例中共有585件,消费者获得加倍赔偿金额达38万元。此外,消协组织还接待了消费者的来访和咨询共计165608人次。
值得注意的是,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、销售模式不断变化以及产品更新速度加快,部分企业在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方面出现了不规范现象,导致消费纠纷频发。主要问题包括:
首先,定金退款争议较为普遍。当前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厂商采用预售模式,在消费者支付定金后,若遇到车辆交付延迟或实际配置与宣传不符等情况要求退款时,商家常以"订单已锁定不可更改"为由拒绝。
其次,车型更新引发老车主不满。部分消费者在购车后不久即发现厂商推出配置更高、价格更低的新款车型,这种情形导致消费者的心理落差。
再次,补贴兑现问题引发纠纷。商家在宣传中承诺的政府补贴、置换补贴等优惠政策,在实际交付过程中未能落实,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。
对此,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新能源汽车行业企业应摒弃"重营销、轻履约"的短期行为模式,加强合规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。在销售协议中需明确标注车辆配置、交付时间及退款条件等信息;同时要清晰告知各类补贴政策的具体内容、申请流程及时限,避免隐瞒限制条件。此外,企业应增强对价格调整和车型更新等营销环节的信息披露,平衡好经营自主性和消费者体验的关系,切实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,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。